純鐵在加熱或冷卻過程中,總是在910℃時發(fā)生同素異構轉變,由于純鐵的強度太低,在工業(yè)上實用意義不大。通常應用的鋼鐵,在鐵元素中還含有碳等其他元素,這些元素對鋼鐵的組織結構與力學性能都帶來極大的影響。
碳在鐵中存在的狀態(tài)可能是溶解在鐵中形成固溶體,或與鐵化合而成化合物Fe3 C(稱為滲碳體)。所謂溶解,就是在固體狀態(tài)下,鐵的晶格空隙處容納碳原子。在一種元素的晶格中溶入他種元素形成的結構稱為固溶體(見圖3一3)。我們把含量較多的鐵元素稱為溶劑,而溶入的碳元素稱為溶質。固溶體保持基本金屬(鐵)的原有晶格形式。由于原子間的空隙地位有限,所以容納碳原子的數(shù)量也有限度,即鐵中的溶碳量有一定的限度。在α-Fe或γ-Fe中,都可以溶入碳原子而成為固溶體。對于α-Fe的間溶體稱為鐵素體,對于γ-Fe的固溶體稱為奧氏體。
由于α-Fe原子間的空隙較小,故鐵素體的溶碳能力較差,在常溫時鐵素體的溶碳量僅0. 006%,隨若溫度升高,溶碳量略增。在723℃時溶碳量最大,但也只有0.025%。所以鐵素體的顯微組織與純鐵體沒有多大區(qū)別。它的力學性能特點是強度、硬度低,而塑性、韌性好。由于γ-Fe原子間的空隙較大,故奧氏體的溶碳能力較大,在723℃時為0.8%。隨著溫度升高,溶碳量不斷增加,在1 147℃時溶碳量最大,可達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