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某冷凍廠凍結間的空氣冷卻器上,安有?500×1500的臥式氨液分離器。1975年11月10日,當時正值生產旺季,凍結產量大。為了縮短周轉時間,操作人員錯誤認為是空氣冷卻器排管上霜層不厚,可以采用外界方法除霜,于是便違章關閉了該廠凍結間所有的閥門,用大量水迅速沖霜。結果,沖霜不到5mm,發生了氨液分離器的強烈爆炸,分離器一端封頭從焊縫處斷開,被炸出十多米遠,約1t氨液全部逸出,5名工人受傷。庫內十多噸牛肉被氨污染,停產一星期后,修復使用。

事故發生后,對于如何消除凍結間內氨氣,曽試用了幾種方法。最初是在庫內外安裝通風機向外排風,開始效果還好,后因氣流短路,排氨效果并不顯著。繼而使用冰醋酸溶液噴霧,中和氨氣,但在大量泄氨下,費用太大。最后采用大面積淋水,同時吹風,使氨不斷溶解于水,并將水掃出庫外,避免氨的再蒸發。這種方法可取,只是水泵的勞動力比較多。事故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1)該急凍間采用氨泵、重力兩種供液方法。當時用氨泵供液,結凍結束時,空氣冷卻器內基本上是滿液的,不經熱氨沖霜排液,又關閉了該裝置系統的所有閥門,驟然進行大面積地沖霜。在劇烈的熱交換下(相當于用水去加熱氨液),氨液大量蒸發,無處泄壓,壓力劇增。
(2)觀察破壞的氨液分離器封頭,發現封頭與筒體的焊接沒有按技術規定,沒有采用開坡口焊,而是平焊,焊接強度不夠,不能承受應有的破壞應力,成為首先產生爆炸的薄弱環節。所以,氨液分離器雖被破壞,但其他的部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