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食品冷藏鏈的發展現狀資料表明,水果和蔬菜總量的50%,肉、魚、奶等易腐食品的100%都需要冷藏,這樣才能減少損耗,據2007年國際制冷學會的統計,目前全球需要冷藏鏈流通的農產品和食品的數量是180億1,而事實上僅有40億t能夠在低溫下流通。發展中國家為改善食品保存、降低食品采后損失所做的工作更少,故采后損失十分嚴重,而且冷藏鏈不連貫,冷藏鏈裝備主要是設置在城市、港口的冷藏庫。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冷藏鏈建設還遠遠談不上完善。
冷藏鏈是保持食品原有色、香、味的重要手段,而且成本較低,保鮮時間較長。因此,世界各國普遍采用這一方法。美國人巴爾里爾(A.Barrier)和英國人萊迪齊(J.Aruddich)于1884年分別提出食品依托冷藏鏈流通的方法。但是,直論9到1945年后,冷藏鏈才在發達國家得以快速發展。1958年,美國的阿薩德等人提出的冷凍食品品質保證的時間、溫度、耐藏性的容許限度,即“3T”概念;隨后美國的左爾補充提出冷凍食品品質還取決于產品凍前質量、加工方式、包裝等因素,即“3P”理論:后來又有人提出冷卻保鮮、清潔、小心的“3C”原則。這些理論不僅成為低溫食品加工流通與冷藏鏈設施遵循的理論依據,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低溫食品與冷藏鏈發展和完善堅實的理論基礎。現在人們對冷藏食品又有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食品質量可靠、品種多樣化,而且要有優越的感官特性(色、香、味俱全)以及增加各種信息的透明度。這對冷凍冷藏食品的加工貯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發達國家建立和完善冷藏鏈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美國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冷藏鏈的概念,50年代就已經系統地研究了冷藏鏈,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就開始具體實施: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專門赴美國考察,隨后從1965年起將發展冷藏鏈列為國家的產業政策之一,然后花了20年時間才基本建成:印度政府授權國家園藝委員會與全印工商聯合會(FICCI),在國際冷藏庫協會(IARW)與世界食品物流組織(WL0)協助下,與1998年11月成立了高級專家委員會,將建設冷藏鏈作為國策提出,并給出了實施方案。評價一個國家冷藏鏈的發展水平可用冷藏鏈的建設完成率來表示,國外發達國家如西歐國家和美國、日本等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指標已達到或接近100%,食品冷藏鏈在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完善。
無論是人均冷庫占有量、預冷站的建設,還是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率均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