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是用氟、氯、溴等部分或全部取代飽和碳氫化合物中的氫而生成的新化合物的總稱。其中CFC是氯氟化碳,是被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公害物質。HCFC是氫氯氟化碳,屬于過渡性低公害物質。HFC是氫氟化碳,這一類不含氯,是無公害物質。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我們最常用的制冷劑CFC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而且它破壞的速度愈來愈快。由于臭氧層被破壞,造成溫室效應,產生以下結果:
(1)全球性溫度上升:由于溫室效應因素,導致很多城市面臨更酷熱的氣候,下表是某些城市目前與未來2030年時,室外溫度高于32℃的天數比較:
(2)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由于溫室效應,已使海平面由1990年到目前為止上升了100mm,由于酷熱氣候將導致冰雪融化使海平面繼續上升。預測到2050年,海平面將較目前再上升1220mm以上,將影響多數生物的生存。
(3)皮膚癌患者增加,由于奧氧層被破壞,使紫外線輻射大量增加,而紫外線是形成皮膚癌的主要因素。預估奧氧層被破壞1 %,將提高3%~6%的皮膚癌罹患率。僅美國地區,一年將增加43000名皮膚癌患者。
如果還希望我們的后代能繼續生存在地球上,其一,我們應防止CFC從制冷系統中泄漏。其二,應設法回收CFC。其三,可使用其它非CFC。其四,不使用含有氟、氯、溴等制冷劑的系統。
氟利昂制冷劑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程度和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的大小,國際上用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和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兩個環境特性指標衡量,一般制冷劑的ODP與GWP值越小對環境的影響越小。ODP是制冷劑對大氣臭氧層損耗的潛能值,它以CFC-11的ODP=1.0為相對值,HFC-134a的ODP值為零。GWP是制冷劑溫室效應潛能值,它也以CFC-11的ODP = 1.0為相對值,HFC-134a的GWP值為0.24~0.29。
根據《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最新修定,發達的締約國受控物質將在2000年全部停止消費,一些發達國家制定了法律,已于1995年全部停止CFC類物質的消費。我國已于1989年9月正式參加了國際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組織,在道義上承擔起保護臭氧層的國際義務,所以對各種制冷設備已加緊開展CFC替代的研究工作。
我國根據國情,對HFC-152a進行了應用研究,并且也積極研究其他環保型制冷劑。從發泡劑CFC - 11的情況看,目前已能采用的技術使CFC - 11用量減少50%。這一技術在歐洲已被采用。而在我國也有科研單位進行了CFC-11減少50%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從長遠看,HCFC-123與HCFC-1416有希望代替CFC-11,CFC問題雖然對電冰箱以及有關制冷機制造行業帶來壓力,但是為新技術的迅速開發與利用提供了良好時機。無疑,制冷行業將會利用這一時機進行內部調整,吸收式制冷方式將重新受到重視。盡管如此,蒸氣壓縮式的制冷方式在今后仍占主導地位。特別是隨著混合物制冷劑的采用,尤其是非共沸棍合溶液的采用,新的制冷循環(如勞倫茲循環)將由于其節能潛力,而逐步走向應用。真空絕熱技術也將隨著技術問題的逐步解決,而被廣泛應用。
表1.2.2 - 1.2.5分別列出了幾種常用制冷劑的性質、熱力特性、電氣性能及用途。




